許多患者長期依賴止痛藥物來緩解疼痛。使用止痛藥物並非不可,但關鍵在於正確的使用觀念。如果我的肩頸酸痛到了無法支撐坐姿的程度,卻又無法請假休息,那麼此時使用止痛藥物是一種應急的選擇。然而,需要強調的是,止痛藥物只能暫時減輕疼痛,並不一定能阻止發炎的惡化,想要阻止發炎的惡化,需要的是觀念改變。
2 - 止痛藥能阻止發炎嗎?
正如我之前文章所提到的,當肩頸酸痛嚴重到無法支撐坐姿時,如果我還勉強我自己繼續坐著,那麼發炎的程度就會慢慢地變嚴重。可是,當我吃了止痛的藥物,發炎的強度會不會繼續變嚴重呢?答案是肯定的,因為止痛的藥物,並沒有辦法提供你支撐的強度。支撐強度取決於發炎的程度,發炎越嚴重,支撐的能力就越低。
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:假設我的身體健康狀況相當於考試得了55分,止痛藥可以幫我減少5分的疼痛感,因此我感覺暫時好像達到了60分,但實際上,我的身體仍然只有55分的狀態。假設我持續3小時保持坐姿,可能會讓身體狀況再降低5分,結果我的實際狀態就變成了50分,儘管止痛藥還是能遮掩5分的疼痛,但長期來看,我的身體狀況在不斷惡化。所以,沒有正確的觀念來搭配服藥,有時反而發炎變更重。
3 - 為什麼止痛藥效果會減弱?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患者在長期服用止痛藥後,會向醫師反映:「藥效似乎減弱了,是不是需要換藥?」這是因為止痛藥的效果範圍通常固定在某一個程度,例如,原本的我服用的藥物可以控制50分到60分之間的疼痛,但當身體狀況下降到50分以下時,這些藥物就會顯得無效。
4 - 止痛藥的正確使用態度
那麼,止痛藥該吃嗎?如果止痛藥只有壞處,那幹嘛發明止痛藥呢?其實不是這樣的,如果病人吃了止痛藥,疼痛得到了緩解,代表有部分的發炎現象是被緩和了。但是重點是,需要停止會加重病情的行為,加上妥善的休息,讓細胞在發炎現象減緩的情況下進行修復,才是服用止痛藥正確的態度。
5 - 長期依賴止痛藥的風險
長期依賴止痛藥物,對身體也會產生額外的負擔,因此,患者應該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案,而不是僅僅依賴藥物來控制疼痛。真正的改善應該來自於有效率的治療(可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"評估治療是否有效"),止痛藥只能作為輔助手段。只有當治療成功地改善了身體的整體狀況,才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,並避免因藥效下降而產生的不必要焦慮。
以下是關於不同止痛藥及其消炎效果的分析表格:
藥物類型 | 範例藥物 | 是否具備消炎效果 | 主要作用 | 適用情況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非類固醇抗炎藥 (NSAIDs) | 布洛芬、阿司匹林、萘普生 | 是 | 抑制 COX-1 和 COX-2 減少前列腺素生成,具有抗炎、止痛、退燒效果。 | 關節炎、肌肉拉傷、牙痛等炎症相關的疼痛。 | 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胃潰瘍、腸胃出血或腎功能損傷。 |
鴉片類止痛藥 (Opioids) | 嗎啡、可待因、羥考酮 | 否 | 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,阻斷疼痛信號傳遞,主要用於劇烈疼痛緩解。 | 急性劇烈疼痛或癌症相關慢性疼痛。 | 容易產生依賴性和成癮性,需醫師指導使用。 |
醋氨酚 (Paracetamol) | 醋氨酚(對乙酰氨基酚) | 否 | 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,具有止痛和退燒效果,但對炎症無顯著影響。 | 輕度至中度疼痛(如頭痛、肌肉酸痛),特別是無炎症情況。 | 過量使用可能損害肝臟,需注意劑量控制。 |
類固醇類藥物 (Corticosteroids) | 地塞米松、潑尼松 | 是 | 調節免疫反應,具有強效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,但止痛效果通常為輔助性。 | 類風濕性關節炎、氣喘等炎症性疾病。 | 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骨質疏鬆、感染風險增加等副作用。 |
如何選擇合適藥物
- 炎症相關疼痛:選擇 NSAIDs 或類固醇類藥物(需醫師指導)。
- 非炎症相關疼痛:選擇鴉片類止痛藥或醋氨酚。
- 長期疼痛或不明原因疼痛:建議諮詢醫師進一步診斷,避免自行長期用藥。
6 - 總結與諮詢服務
這些文章是我根據長期觀察自身身體狀況,以及多年治療病人的經驗所精心總結的。我真誠希望這些內容能為你帶來一些全新的觀點與思考,並在你的生活中有所助益,提升生活品質。
如果在治療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,或者你已經對自己的病情進行了觀察,但仍無法找出根本原因,導致問題反覆發作,歡迎您進入網頁上方的"診所諮詢"欄位,留下聯絡方式。我們將盡快為您安排與醫師的一對一諮詢。
若這些文章能夠對你有所幫助,改善你的生活,那將是我最大的欣慰。感謝您花時間閱讀這些文章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