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文章資訊
脊椎酸痛的真相:診斷不等於病因,需學習觀察並找出根源
在臨床上,我經常遇到病人感到困惑,為何脊椎或肩頸酸痛的診斷結果無法真正解釋病情反覆發作的原因。患者常常接受影像檢查,並從報告中得知目前病情的發展程度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這樣的診斷結果僅代表當下的狀況,而不是引發病情的根本原因。真正的原因多數來自病人生活中的一些加重因子,而這些因子讓病情持續惡化,最終導致今天診斷出來的結果。
2 - 加重因子與病情控制的重要性
病情無法被有效控制,往往源於病人對生活中加重因子的缺乏觀察和認識。隨著病情的惡化,醫療干預的效果可能越來越有限。舉例來說,原本休息一下就能改善的不適,可能逐漸需要更長的休息時間,甚至開始依賴較強的止痛藥物。過去熟悉的治療方法漸漸失去效果,而疼痛強度、範圍和頻率也不斷加劇。這往往是由於病人忽視了觀察,或不清楚如何著手,最終導致治療的困難。
3 - 頸椎的結構與影像診斷的價值
頸椎由多個椎體構成,支持頭部、保護脊髓,並賦予頭部與頸部靈活的活動範圍。椎間盤退化、椎體錯位或骨質增生等因素可能導致神經根壓迫,引發肩頸疼痛,並可能伴隨麻木或刺痛等症狀。臨床上,影像診斷(如X光、CT或MRI)對於評估頸椎結構有著重要價值,特別是針對有神經學症狀的患者。這些檢查不僅方便,也能夠提供頸椎狀態的詳細資訊。
4 - 骨頭與軟組織的關聯:發炎的影響
為何醫療上頻繁討論骨頭問題?這是因為骨骼的排列可以透過X光簡單呈現。然而,骨頭的排列實際上是軟組織作用力的結果,例如頸椎退化性關節炎、椎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(骨刺)等病症,並不是骨頭“主動”生病,而是由於軟組織發炎產生的拉力,導致椎體相互靠近。這樣的靠近造成摩擦,形成骨質增生或使椎間盤突出,進而壓迫神經,引發肢體不適。
5 - 辨別頸椎骨刺與椎間盤突出的差異
許多病人不清楚頸椎骨刺和椎間盤突出的區別。頸椎骨刺位於椎體關節邊緣,通常不會直接壓迫神經,因此較少引起疼痛或神經症狀;相對地,椎間盤突出如果壓迫到神經,則可能引起相應的神經症狀。
X光看到的頸椎骨刺,由於是平面圖的成像,所以看起來是尖尖的像"刺"的形狀,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,脊椎可以想像是個圓錐體,一個個堆疊,當有兩個椎體比較靠近時,上錐體的下圓形環狀邊緣,以及下錐體的上圓形環狀邊緣,會發生骨性增生,於是圓形環狀邊緣的增生,增加了圓形椎面的面積,好像是增加穩定度的感覺。但由於X光看到的是側面拍,所以圓形環狀邊緣的增生變成好像是"一根刺"的樣子。
而椎間盤,位置在椎體的外面,在椎體與椎體的中間,椎間盤的突出,常發生在椎體與椎體逐漸越來越靠近時,被擠壓出來。所以根本的治療,要改變椎體與椎體逐漸越來越靠近的狀況,而這些情形就是軟組織發炎導致的。了解這些結構上的差異有助於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。
6 - 手術的考量與軟組織的根本解決
當病人出現脊髓或神經根的嚴重壓迫症狀,並伴隨功能障礙時,若非手術治療(如藥物或物理治療)無法緩解高強度的疼痛時,則才可能需要考慮手術介入。頸椎手術會造成局部組織損傷,修復過程中可能形成疤痕組織並導致粘連,影響頸椎活動。儘管現代手術越來越微創,但費用也隨之提高。需要注意的是,手術僅解決骨頭問題,而骨頭問題是由軟組織發炎引起的,因此解決根本問題仍然需要控制軟組織的發炎。要與醫生充分溝通,了解手術的風險和預期效果,對於確保最佳的治療結果至關重要。
7 - 手術的成敗
如果有興趣,可以上網查查,脊椎手術日本美國失敗等關鍵字,也許可以參考。當然,台灣的醫師素質非常高,成功率我認為是數一數二的,可是,當看到美國高爾夫球名將老虎,我想很少有病人可以接受失敗的結果吧。手術,是面臨極度疼痛的方式,但是脊椎是長條狀的,臨床上某椎出問題,其上下也不可能沒事,從根本的角度來看,若是沒有把整體軟組織改善,相鄰的椎體也會遲早出問題。
8 - 結語:觀察與思考的重要性
要有效控制病情,患者應學會自我觀察並辨識生活中的加重因子。透過這些自我觀察,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病情的變化,並針對可能的原因採取行動。自我觀察與獨立思考對於長期的健康管理至關重要,也能減少不必要的病情惡化。